原產於小笠原島、沖繩、台灣及中國大陸南方。在台灣分佈於海拔500公尺至2600公尺中低海拔山地、林區之樹幹或岩縫中。山蘇花又叫鳥巢蕨,因為野生的山蘇花常坐落在樹枝上,像是鳥巢一般。它的葉終年長青,光澤翠綠,是非常漂亮的觀葉植物。
以往生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垂手可得的山蘇花,現在大多只能在較深山難摘取的樹上或岩縫中尋見,常言道,野生植物群落若逐漸稀少,其價值性愈高,在平地並不常見,呂爸爸說,山蘇是大自然中最原始的野菜,早期太魯閣族上山狩獵就懂得摘其嫩葉食用,山蘇只要在適當地環境中,即可長得非常茂密且無須施加肥料,但要在秀林村的山腳下種植山蘇,得先營造適合山蘇生長的叢林環境,遮光網與引用山泉水可讓環境維持應有的溼度並提高產量。
呂華福也說,山蘇的採收,遵循族人傳統狩獵的不敢盡殺絕的原則,採收時,僅摘取部分食用的嫩葉,這樣的採收方式不僅可以摘取最佳的食用部分也可讓山蘇生長可以生生不息,年年可採收。
早期太魯閣族大多仰賴採集與狩獵維生,除了以小米、地瓜、芋頭為主食外,也常以野菜為副食,山蘇即是常被食用的野菜之一,由於吃起來脆嫩可口,大多以煮食為主,通常採取山蘇花剛生長出的嫩芽煮食,味道脆嫩可口,目前已成為山產店的招牌佳餚之一且價格不斐。
山蘇口感質地細緻、香脆中帶點稠的特殊滋味,烹煮後不易變色,適合蒸、煮、炒、炸,香氣依舊。山蘇因具有較不吸油的特性,故油可少放,下鍋前可先經水燙或用大火快炒方式風味較佳。此外山蘇可以搭配福菜、紅蘿蔔和蒟蒻成為素食美味,也可炒牛肉、蝦仁或小魚干,變化很多,且好吃又營養。
山蘇幼嫩的新芽是太魯閣族常吃的野菜,本身含水91.23%、粗蛋白2.82%、粗纖維1.19%,每百公克含維生素C 78.9mg、鈣37mg、鐵0.68mg、鋅0.51mg等營養素,有益人體健康,可預防貧血、高血壓和糖尿病,已逐漸成為餐廳的可口佳餚,食用山蘇採下後在秋冬室溫下可放1~2天,夏天則最好冷藏以維持品質。
1.栽培環境:台灣目前山蘇花種植面積最大就是食用山蘇,其栽培的環境(地點)有三種第一種為在原始的森林,只將雜草去除,而山蘇花直接種在地上,因在原始林中樹林茂密、光線陰暗,故幾乎不用遮光網。第二種在檳榔園或其他果園內種植,又可分種植於地上或用籃子種植,此地點有時光線仍太強,最好用一層50~60%的遮光網以防日燒,另一種為在平地種植,此方式與切葉栽培相同。
2.種苗來源:食用山蘇的品種以原生種的南洋巢蕨和台灣山蘇花為主,選擇葉片大、產量高且較不苦澀的品系。為了要儘早採收大多以山採為主,苗愈大愈早進入量產期,但大苗成本高,有時每株高達100~150元,大苗種植後,待新芽長出即可採收。
3.水分和肥料:食用山蘇因可當有機蔬菜,故儘量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為了增加食用品質和產量,在4-9月生長旺盛期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所以無論在原始林、果園或平地大面種栽培最好有噴灌設施,可增加濕度和降低溫度。為了有機栽培最好在植株周圍覆蓋有機肥(質),且定期噴灑液體的有機肥料如魚精、蝦精以促進生長,施用有機肥的山蘇吃起來較無苦澀味。
4.採收和處理:山蘇食用的部位為幼嫩的新葉,有兩種採收方式,一種為植株留外圍1~2輪成熟的老葉以行光合作用,新葉長至15~20公分時從基部切取,此方法若外圍葉片損壞或過老化則要重新留一輪葉片,且植株需要較大的株距。